师大校园的那片天(下)
- 2008-05-05 14:03:10
- 晓月·风帆
- 转贴 4782
初入北师大的时候,有两座南北对峙的图书馆,一新一旧,通常大家称为新馆、旧馆。新馆外观白色,瓷砖、马赛克贴面,前门一般不开,由后门进出,而后门正对的则是旧馆的正门,从一条路上进出新旧二馆,十分方便。新馆大厅很宽敞,一楼有卖书和纸笔以及食品、饮料的柜台,二楼原本摆设了图书查询索引卡片,后来电脑查询普及,卡片便减少了,二楼到五楼,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都在大厅增设了很大的自习桌椅。新馆以提供新近图书借阅,古籍、港台及大约一九八五年后但五年以上的图书闭架阅览。条件很好,夏天开有吊扇或空调,冬天自然是暖气。阅览室里窗明几净,看书自习心情相当舒适,加之环境宁静,若非有闭馆音乐和提示音,大家常常乐在其中不知归宿。自然,这新馆中的自习座位,也成为占座者的首选目标,若逢考试前后更是紧张,占而不坐的空座率几乎成零。
旧馆据说是梅兰芳之子设计,用修建人民大会堂的余料修建而成,非常结实,淡土黄的外色,欧式殿堂的大柱子,拱形门窗,一派肃穆庄严,一见之时心便也沉静下来。旧馆中有历史、民俗学的资料室,以及公共的过刊、现刊阅览室,如果从旁门进入,到四楼还可以用特别的借阅卡片借出基本藏书库的书籍,这里的书一般是年代久远或者非常珍贵难找之书。旧馆的楼梯比较狭窄,而且没有公共的大厅,但夏天却自然清凉。奇怪的是,阅览室大厅其实有很多窗户,自然采光条件很好,然而阅览室都将书架置于墙边,连窗户也大都挡住,于是室内如无灯光则昏暗幽晦,更不说看书写字。由于专业和论文选题的关系,我对于旧馆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一来时常需要到民俗学的资料室借书、看书、买书,二来做文献自然少不了基藏库的频繁借阅。
可惜好景不长,零四年旧馆被拆除,在没有新的容纳旧馆书籍、承担借阅功能的房屋设施安排的情况下,对于正在学习期的学生来说,纯粹是一场浩劫。资料室被迫关闭,本专业的许多同学帮忙给资料室的书籍、民俗文物打包和装箱,这一过程中,一些民俗文物流出了资料室。管理资料室的七十多岁的王老师在拆除时挡在门前,不愿为工人打开资料室的门,工人们砸开了门,据当时在场的同学说,老师落泪了,大家的心里都难受极了。拆馆之后一年的时间里,学校没有安排新的民俗学资料室。一年之后终于安排了主楼的一间地下室作为资料室,却发现不仅房间极小,放不开所有的资料,而且阴冷无比,年轻人尚且久呆不住,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更是难熬了。毕业之后,听说资料室又关了,王老师年纪太大,已经管不了资料室了。现刊阅览室后来临时搬到了宿舍楼附近的一个旧楼里,但基藏库的书到我毕业也再没有找到可以借阅的地方了。毕业后一年半,旧馆的故地仍然是一片灰土,据说原是打算修一个现代化的综合图书馆,但我也许无幸亲眼见到了。因为听说,师大资金一向比较紧张,新修的宿舍楼之类的,都是想了很多办法才贷款建成的。至今仍然常常遗憾,若是拆除之前能妥善想馆内借阅大事的处理办法,或者,不能确定能否立即开工的情况下先不拆除旧馆,也许就不会影响到好几级学生的学习。
新馆正门前,原有一个广场,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石柱棚,棚里有石桌凳,夏天棚上爬了葡萄藤的绿叶,多少滤去了些夏日的热毒,若是日中石桌凳还有些热灼之感,然而到了傍晚确是消夏的好去处。棚子南边,有两个平顶的石亭并列,是为“三·一八”纪念亭和“一二·九”纪念亭,亭内各自立石碑一块,记述与亭名对应之事件。两亭内也常见晨读和看书的学生,勤奋样貌自有励人之情。零一年到零二年之间,这些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八层的行政楼——主楼。
原来的主楼是一栋八层的黄色高楼,从入学起,第一感觉就是从内到外都很旧。过了大约两年多,旧主楼便拆除,里面的办公部门大都迁往正对东门新建成的科技楼。百年校庆时,新主楼正式投入使用,占地比原来大,很气派。而新主楼的图片也被印在了饭卡、水卡上,成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从样式来说,楼的平面是个“凹”字形,分A、B、C三区。两个侧翼之间的顶上,盖着防灰的顶棚,加之这楼修得棱角分明,故而在校内学生中有将其称为“大车棚”的比喻。和旧主楼相比,新主楼容纳的办公部门多了很多,一些新成立的院系或研究所都在此落脚,设施方面安了中央空调和各房间分布的独立空调,通了网络。一楼大厅与图书馆新馆前门相对,外面用玻璃连接封闭两幢建筑形成一个大厅,很多展览在此举办。于是,新主楼成了众多学生除图书馆、教室外,最常去的建筑场所。
除此而外,北师大中的小商店、小超市、水果摊、公用电话厅、对外住宿楼虽说也常常变化,却是和别的高校一样应有尽有,方便了生活在其中的芸芸众生。
师大的天是变化纷纭的天。一位九六级的师姐说:“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古词也有云“物是人非”。然而,在这充满了未知数的高速运转的社会中,铁打的校园总有一天也会变得“物非人非”,正如那些尘土飞扬的土地不会永远是废墟,终归有新兴的建筑来填充这些荒芜。无论师大如何变换,都脱不了它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都无法抹除那师生相传的存于无形的人文精神的精魂。
师大,那是我精神的故土和家园,是一片充满变数却永远湛蓝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