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道狐妖鬼怪——闲说《聊斋》话《阅微》

2008-07-04 16:31:13
晓月·风帆
转贴 6145

  本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但于读书一事,却是兴致不衰,从科普到小说,从连环画到满本文字,只要看了开头有了兴趣,那是再舍不得放下的。尤其是读毕合卷,凝神一想,有些心得,其中的乐趣比起一开始就带着非读出点什么来的心理去看的状态要大得多。《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便是无心读之而得者。

  这两部书阅读的时间大约相差有十年之久。看《聊斋志异》时,正在本科一年级,暑假无事,反正也将开古代文学课程,于是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聊斋志异》、《封神演义》买到手,五天一本的速度大饱了一番眼福。《聊斋志异》改编的电视剧是早已看过了的,已经觉得相当有韵味,再看原书,故事不知比那些连续剧多了多少倍,语言简练却想象空间无限,读起来比《三国演义》愉快得多。正经的古代文学基础课上对《聊斋志异》并没有怎么关注,倒是选修明清小说课时,结结实实地从头到尾都在讲这本书。回想起来,这门选修课大约是我本科时上得比较愉快的为数不多的文学类专业课之一。教授姓于,性情很开朗,无论从课堂还是平时校园中的偶遇,都感受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讲课时,这位老师一点也不含糊,情感非常投入,引得我们这些听课的也常常忍不住要跟着摇头晃脑地陶醉一番。课程结束按规矩要写一篇论文作为选修课的成绩,于是自己又跑到图书馆抱着其中的一篇《叶生》看了若干遍,写了篇关于叶生的士情与诗情的论文,大谈了一番落第知识分子的情怀。

  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兴趣缘于至今想不起来何处看到的一篇文章里,说纪晓岚当年不服《聊斋志异》的火爆流传,便也写了内容相似的这本书想与之一比高下,可惜是难望其项背,知道的人不多。于是我便想找本来看看。一则诸事繁多,二则也难得见到出售的地方,便一拖再拖直到如今。上周末闲逛到一个打折的书店,十块钱三本的蓝色皮简装古籍,原文加简单的注释和翻译,其中便有《阅微草堂笔记》,不作学术研究,仅供简单阅读已是足够了。买回去,断断续续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这书并不厚,故事的数量约是《聊斋志异》的十分之一。内容也是些狐妖鬼怪、奇闻异事,但风格上却和《聊斋志异》有明显的差别。

  《聊》和《阅》的区别,在基本的行文上能明显感受得到,这多少和作者的不同境遇相映照。《聊》有明显的讽世刺时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情怀,在对科场的些许留恋之情下,对科举之弊、人情冷暖讥刺起来多不遗余力,阴间的神仙被讽骂的不在少数,也可堪当"孤愤之书"的自称;而《阅》则重在劝谕学习读书识礼,连狐妖们都在学习经典,有不平之事,也是以已不受害为度的抗争,再没有《席方平》中的一斗到底的气概。《阅》反对泥古不化之人,主张适应现实社会而不可教条,体现出作者身为一代才子不凡的心胸见识。

  《聊》的故事,重人物形象,刻画起来不惜笔墨惟妙惟肖,因而篇幅长者常见,而情节也曲折离奇,悲欢离合、人情世态动人心神,如《连城》,即令短小者也形象鲜明,如《妾杖击贼》。《阅》在教化劝谕,意在说理,故事情节便弱了许多,细节甚少,人物除语言外,形象更是大多模糊不清,甚至根本没有形象出现,如绿云、柳某所负之狐友,皆只闻其声而未见其形。

  《聊》之体例,为小说,属志怪性质,分篇别名以故事为中心,或取其中心事件,或取其人物,未看时,望篇名可揣摸其大意,看过一遍后,望篇名则可知该篇之内容,若需查检,也相当方便。《阅》之体例,虽也属小说,但同时为明清时代文人常用的一种体例--笔记,其特点便是随笔所记,较为零散,即便经过整理归章分节,各部分之内也是较为独立的片段。《阅》分二十四章,然各章的标题,和内容之间并无联系,章内分若干故事,故事无独立标题,若要查检,需要一篇篇翻过,自然谈不上便利,内容给人的留下的印象自然因此也要打些折扣。

  以上几点,仅为心得,《聊斋志异》已经若干年没有再看过,也只好算是凭印象说话。从个人喜好来说,两书相较,自然更喜欢《聊斋志异》,然而如果从其各自的写作目的来看,愚以为也算是各有千秋,至于看到有些评论实质上是让当时的人超越自己的立场和身份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完全用今天的眼光和观念来创作编辑,实在是觉得有些强人所难。

评论列表
sw 2009-06-03 14:42:43
hehe
晓月·风帆 2008-07-08 11:33:29
感谢老朋友连夜捧场^o^
自觉文笔尚需磨炼,字句也得琢磨,努力做出更好的文章!请继续关注哈。^_^
芳菲 2008-07-08 00:50:06
看了很多你的文章,感觉有种自由轻盈心境,很喜欢!
1/1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