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浪漫主义——毁灭中的诞生

2011-10-17 13:50:13
晓月·风帆
转贴 4978
摘要:似乎所有具有开创性的文学家都具有坎坷的经历,在这个经历中他们充分认识到这个社...

似乎所有具有开创性的文学家都具有坎坷的经历,在这个经历中他们充分认识到这个社会的黑暗,体会到人之生存状态的压抑和悲哀,从而“不平而鸣”,发出否定之音和开创之声。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丧母,少年流浪,后又与曾并肩对抗统治者的朋友决裂,这一切,引发了他对传统的带有毁灭性的抨击,并基于此而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观点。他的思想在后来发展为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潮流,影响了数代人并延续至今。

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创了一个时代。”卢梭被誉为浪漫主义之父,他所开创的一个时代就是浪漫主义时代,但从卢梭到浪漫主义的兴起,中间又经历了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总的说来可归纳为:卢梭——狂飙突进——浪漫主义。

卢梭的“思想体系是 18 世纪法国启蒙学派中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和封建制度日趋没落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彻底摆脱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和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最终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这一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就是欧洲启蒙主义运动。作为启蒙思想家之一,卢梭具有同其他启蒙思想家相同的特点充满了创造与叛逆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对人性的束缚与扼杀;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强调以自然规律作为人的行为准则。

从卢梭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观点可明显分为两种性质:毁灭与诞生。

《论科学与艺术》对科学和艺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科学与艺术对人类毫无用处,“我们的灵魂是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艺术之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失了。”这种极端化的批判似乎将科学和艺术与人类进步完全对立,对其进行了全盘的否定。然而我们对它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卢梭所处的地位,是在社会的底层,他目睹了社会中种种的不公与道德的腐化,“满眼看到的是封建的虚伪的艺术和借助科学技术暴发起来的道德沦丧的资产阶级”,因而,在卢梭眼里,科学和艺术必然以一个人类的敌人的面目出现。关注着人类生存、深爱着人类的卢梭面对这种情况,自然是毫不犹豫地举起了锋利的刀——他要毁灭这个敌人。

然而,毁灭之后人类又将走向何方,没有新的目的地的人类将是漫无目的、四处飘荡的,卢梭于是再度担任起一个人类引导者的角色——诞生一种新的文学观。他考察了人类社会后,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并深深呼唤着个性和真情。《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高度讴歌了人类原始阶段的社会状态。他说,那时的人类过着简单的生活,思想纯朴,富于“本能的同情心”,是人人平等相处,没有奴役与恶行。而私有制的产生破坏了这一切,人类最美好的生存状态不再存在,人类至此走向了堕落。“返回自然”是人类重新得到幸福的途径,这个口号是卢梭社会理想的折射,他期望用太古的纯朴与现实的虚伪和不平等相比较,来表达建立一个追求理性、张扬个性自由解放的社会,以实现人类真正的解放的愿望。卢梭强调艺术应描写人的真情实感,以情感人,而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灵魂才能得到净化,情感才能获得自由。可见,卢梭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性和真情的呼唤是融为一体的,而自然更为基础,没有自然,也就没有个性和真情的产生。

卢梭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哲理小说《爱弥儿》,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自传《忏悔录》及其续篇《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爱弥儿》讨论教育问题,卢梭在书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再次体现了他的观点的两方面:肯定人的自然性,主张教育顺乎自然,否定损害人性的封建文化教育。按照“顺乎自然”的原则教育出来的爱弥儿,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自由人,不受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因而也是富有个性和未被扭曲的人。《新爱洛伊丝》“对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的歌颂震撼了 18 世纪法国和欧洲的读者。”卢梭一反古典主义批判自然感情而颂扬封建义务的做法,借尤丽之口称赞“真诚的爱的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在卢梭笔下,男女主人公冲决了阶级壁垒和一切虚伪礼仪而燃烧起爱情的火焰,他们“在克拉伦斯树林的第一次接吻就像雷电一样,引起了触电般的感觉和感情的大火。”这种在大自然中发生的强烈感情后来被封建特权、强权拆散了,然而却并没有被扑灭,直至尤丽死前,她仍承认,自己仍一直爱着圣普乐。这种对爱这一自 然法则的执着,包含着浓烈的真情,是人的本性和个性的强烈展现,使一切试图毁灭自然的强权暗然失色。这一作品从此开创了文学中自我中心、自我崇拜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忏悔录》中得到更为明显的表现。卢梭的《忏悔录》一反奥古斯丁式的悔过,高扬起自我,他赞美自己优良的天性,痛苦自己的不幸遭遇,低声絮语倾吐自己的爱情,以惊人的坦率承认自己的恶行谬误,无比骄傲地抒发对社会的反抗,使作品成为充满了炽烈的感情的奇特的散文诗篇。卢梭还将大自然的绮丽景色情景交融地大量写进作品中,特别是对阿尔卑斯山、日内瓦湖等地的描写,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使 18 世纪的读者耳目一新。在作品最后,他面对敌视自己的社会,骄傲的宣称:“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更好!”直至此时,他仍然是叛逆的,也是创造的。

纵观卢梭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在卢梭那里,否定和肯定并存,叛逆与创新同生,但所有的肯定和创新都是在否定和叛逆的基础上,是对旧有封建制度及文化的摧毁的基础上一次艰难的诞生。卢梭美学的三大观点:批判与否定科学和艺术,回归自然,提倡个性和真情。它们具有层层相因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卢梭追求个性解放、直抒胸臆、讴歌自然的美学理想和创作实践对欧洲浪漫主义产生起了重大作用,直接影响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勃兴。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 18 世纪 70 年代德国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反封建的社会文学运动,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歌德是“狂飙突进”的旗手,赫尔德尔是他的理论家。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卢梭的卢梭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狂飙突进的参加者们,他们“遵循卢梭的‘返回自然’的主张,反对宫廷文化的矫糅造作,提倡表现人的真情实感。他们体现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反对社会上一味模仿法国作风,重视口头文学,把它视为改造德国文学的源泉。他们崇尚‘天才’,反对封建压迫,要求个性解放”。

根据此段叙述可以看出“狂飙突进”充分继承了卢梭的叛逆精神,将文化斗争的矛头更具体地指向了宫廷文化,并且在卢梭主张复归自然和表现个性、真情的基础上,明确了拯救民族文学的具体途径——民间文学。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中浮士德的形象就来源于民间传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青年时期的代表作,通过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叛逆者与社会环境的格格不入,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

卢梭的文学观点在经过“狂飙突进”的初步张扬后,到浪漫主义运动形成了高潮,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启蒙思想家们所设想的理想王国并未出现,广大社会阶层中引起了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由于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不满,抗拒资本主义现实的平庸、精神空虚和利己主义,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对和谐世界的向往,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欧美各国掀起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卢梭对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宣扬,对想像的崇尚,以及返回自然的主张,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由于具体历史环境的不同,各国浪漫主义又有各自的侧重。

总的说来,浪漫主义运动继承了卢梭的批判精神,崇尚大自然,否定现代文明,崇尚感情和个性,反对因循守旧,美化资本主义以前的生活秩序,同时又提出了更多的主张,以实践对旧文学的彻底否定。

任何一种文学浪潮的兴起,都必然是对已有的某种文学观落后的部分的否定和对符合自身要求的部分的肯定与张扬、生发,使之符合时代精神。空中楼阁的文学观是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是对卢梭的继承,又是对卢梭的突破和再造。卢梭的精神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高扬和细致化、具体化及丰富化。浪漫主义作家们是对现实的又一次否定和摧毁,是对自我的再度张扬和解放,是从对旧的撕裂中痛苦诞生的新,但比卢梭更加激烈,更加充满信心。最强烈的批判和最大限度的张扬自我相结合,后者自前者中诞生,这是卢梭与浪漫主义最本质的相似点。卢梭孤寂的呐喊终于有了潮水般的回声。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