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在交换中诞生

2011-10-17 14:43:12
晓月·风帆
转贴 4435
摘要:美感是怎样产生的?数百年来,许多人对此争论不休,这些观点可归为两种意见。其一...

美感是怎样产生的?数百年来,许多人对此争论不休,这些观点可归为两种意见。其一,美是客观的,美感源于客体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属性,与人的主观无关。具有美的属性的客体无论谁看了都觉得美,例如一朵盛开的花,一幅优美的画。其二,美是主观的,美在人心中,人是否对客体产生美感,就在于人如何看待它,美感的产生取决于人所具有的审美能力。例如,面对一朵菊花,不同的人捡来见了有不同的反应,医生把它看作一种药,植物学家会把它分科分属,这两者都不会对它产生美感,唯有艺术家会说:“啊,看它多么美丽!”于是,对于美感发生的两种说法似乎谁都有理但谁都说服不了对方。这时,马克思站出来了,他说:“你们都错了。”

马克思仔细思考了上述两种观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美感发生论:美感在交换中产生。这一观点同他的哲学一样,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的基础之上,他将人的审美活动放入了人的生存活动之中,从而发现了美感发生的更为本质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活动使人和自然不可避免地发生联系,形成一种交换关系,也即双向建构关系。人按照自己的生产需要向自然索取,并使用自己的能力(包括脑力和体力)让自然向着适于自己生存的方向发展。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人不得不结成类,也即形成一定的群体,每个群体中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一定的关系。而为了更有效地向自然索取,人的索取方式(如工具)也在不断改进,人的本质能力在一步步展开,审美能力也随之得到展示。这样,自然对人的改变达到了,人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同样,对于自然界来说,由于人的生产活动,更进一步说是人的索取和改造活动,自然有了适于人生存的趋向和特点,人的能力在这里得到体现,这样,自然界被人化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

美感同人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它是由人的审美能力才能产生,而审美能力则是人在生产活动中逐步展开的本质力量之一。美则是自然不断展开的新的属性之一。美感产生于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中,这个过程同样是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不断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对象的自然和作为主体的人都在起变化。一方面,人的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自然不断地向人展示自己的美的这一新的属性。当展开的自然成为人的审美能力的对象时,也就是说,人的审美能力这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美的属性实现了对象化,审美能力得到表现时,人就产生了美感。进一步解释,美和美感是共生的,如果自然(或称对象)本身不具备美这一特性或人不具备审美能力这一本质力量,那么,美感就不可能发生。

简单举个例子说明,有人看见照片中的风景很美,但到当地去看却不觉其美。为什么不觉其美,这可以用美感发生的双向建构来分析解释。摄影师在拍摄风景时,他的审美能力在展开了美的属性的自然中充分展现出来了,也就是说,他的审美能力与自然本身具有的美的特性相契合,他产生了美感并用摄像机摄下了他所捕捉到的自然之美,自然的美在他的本质力量中得以对象化。看到照片的人是藉由摄像师的审美能力的展现而感受到自然的美的特性的。但到了当地之后,此人的审美能力并未展开或异于摄影师,故自然的美的属性虽仍向人展开并未改变,但此人无法捕捉到摄影师所捕捉的美。也即是说,此人与自然之间没有建立起摄影者与自然所建立起的那种审美能力与美的属性的交换,也就产生不了美感。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摄影师和自然在对方那里使自己的能力或属性得以实现,而观赏照片者和自然在对方那里没有使自己的能力或属性得以实现。

有人说 ,美感不一定是对自然,也可以是对人。这同样符合马克思的美感发生论,只要被审美的人具有美的属性,又正好成为审美能力的对象,那么就完全可以产生美感。

马克思的美感发生论全面考虑到人的能力与自然本身的属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活动在两者之间的作用,使美感如何发生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就是,美感在交换中诞生,人在此时感到自身审美能力得以实现的愉快,自然的美在人这里获得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的存在。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